題目:防微杜漸

出自:《後漢書.丁鴻傳》

 

故事大要:

 

    東漢和帝本名劉肇,即位時只有十歲,由竇太后臨朝聽政。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,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,培養娘家的勢力。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 軍,掌握軍權,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、竇景、竇環也都封侯進爵,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、姻親所把持,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,權傾一時。

   當時的司徒丁鴻,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,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。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,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,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。他引《詩經》的話說:「太陽是君主的象征;月光是臣下的形象。日蝕出現,是作臣子的在侵奪君主的權力。……在春秋的曆史里,日蝕出現了三十六次,國君被臣下殺死的有三十二人,都是因為作臣子的權力太重所致。」接著他便數說大將軍竇憲的專橫跋扈權蓋君王的罪狀。最後他說:「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,我們不能不當回事,應特別注意禍殃的發生,如果你能親自處理政事,從小的地方著手,那麼壞事就可以避免;如果凶惡的禍源除去了,吉祥的事諒會接連而來。要知破穿岩石的大水,也是由涓滴流水匯聚而成的,干云蔽日的大樹也是從蔥綠的小樹長成。如果不從小處著眼,到根深蒂固時就不易清除了。……」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,從小處防範弊病,並制止它逐漸擴大,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,聚集福慧。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,駐守宮廷,並收回竇憲的兵權,削奪竇氏的權力。和帝感念竇太后的養育之恩,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,回到封地後皆迫令自殺。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。

  和帝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,時人稱為「永元之隆」,雖然他有任用外戚和宦官,開啟了一個不好的開端,但是他非常的勤快,也不失為一代明君。後來「防微杜漸」這句成語就這裡演變而出,意思是說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,杜絕它發展。

 

內文分析:

 

    防微杜漸的成語故事中,總共有三個主要角色:東漢和帝、竇太后以及司徒丁鴻,由這三個角色的所作所為交織成了一則歷史故事。

  以東漢和帝的角度來分析:當時政治混亂,東漢和帝在十歲即位,以這個年齡根本無法壓制整個朝廷,更不用說進一步統治天下,所以才被竇太后有機可趁,明目張膽的讓竇氏掌管朝政的官員,企圖架空皇帝政權。因此東漢和帝雖然處在五爻君位,但因為年齡的限制與時勢的不利而在陽位顯示了陰爻。

  以「時位中正」分別論述東漢和帝:在「時」的方面,以趨勢來看,當時竇家幾乎佈滿朝廷,權力龐大,很多的臣子都倒戈向竇太后那方。對於只有十歲的東漢和帝來說,實屬逆境。但以時機來說有一個忠心的臣子司徒丁鴻,也可說是東漢和帝的貴人,他上書以日蝕警告之說說服皇帝早點除掉竇氏政權,皇帝因聽信司徒丁鴻的建言才下定決心去和竇太后對抗,最後成功的翻盤,削弱了竇氏的權利。如果他沒有聽司徒丁鴻的建言,放任竇家持續成長,大概越到後面越難除掉這個政權,而且性命也會有危險。在「位」的方面,君王本是最高的存在,但卻被竇氏如此打壓,在正常的國家中是不合常理的。而且竇太后還不是東漢和帝的親身母親,又欺人在先,奪不屬於她的權力,不顧表面上的人倫之情,對於這樣子的竇太后,東漢和帝還顧及竇太后的養育之恩,做出些許的退讓,特地沒有公開處死竇太后的兄弟,而是讓他們保有尊嚴的死去,他同時顧及了君王的權威和人子的孝道,對於只有十幾歲的皇帝是很不容易的事。在「中」的方面,東漢和帝沒有投降於竇氏的打壓,成為一個傀儡皇帝,也在司徒丁鴻向自己提出建議後,毅然決然的命他為太尉駐守宮廷,決心反抗竇氏,在性格上他果斷又富有行動力,在權衡利弊上也非常的精準,如果錯了一步就會全盤皆輸。在「正」的方面,東漢和帝本身身為皇帝,是國家的道之所在,只要剛健中正,政權仍然還是會落到他的手中的。因為其實到了後面,竇太后為了奪權,做了不少惹人民生怨的事,導致她在人民的心中形象是非常差的,這也間接幫助了東漢和帝奪回政權。所以東漢和帝能奪回政權,一部分是司徒丁鴻的原因,也有一部分是竇太后本身不得民心導致的。

  以「時位中正」分別論述竇太后:在「時」的方面,竇太后搶奪了東漢皇帝統治政權,若是沒有竇太后的橫插一腳,東漢和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統治整個朝廷,所以稱竇太后逆了東漢的時勢也不為過。在「位」的方面,竇太后身為皇帝的養母和國家的太后,本是位高權重、受到景仰的,但她卻逾越了這個身分該做的事,對只有十歲的皇帝進行排擠,試圖架空皇帝朝臣,以太后之位執皇帝之權,位不正將難長久。在「中」的方面,竇太后放棄自己的養子,全面傾向自己的娘家竇氏家族,為了利益鋌而走險,不甘於有名無實的太后之位,在倒權之後,既失了利益還失了名譽,得不償失。在「正」的方面,竇太后沒有守住太后應該遵守的原則,正是因為起了貪念,才會招致毀滅。若是安穩的當一個太后,竇家或許還能夠沾光而興盛下去,不至於得到被削權的結局。

  以「時位中正」分別論述司徒丁鴻:在「時」的方面,司徒丁鴻身為正統皇家政權的忠臣之士,不滿於竇氏掌權,在大多數全臣倒戈的情況下,時勢對於他來說也是不利的。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,在遇到難見的日蝕之後,利用這次異象結合詩經的內容,向皇帝進言,善用了這個時機,轉危為安,還得到了一個太尉的職位,成為皇帝的心腹。在「位」的方面,司徒丁鴻盡了身為人臣所能發揮的最大作用,不改變自己的本分,拒絕向竇氏政權諂媚,冒著危險向皇帝建言,忠誠最後也讓他換來了榮華富貴。在「中」的方面,司徒丁鴻於竇氏權勢濤天的時候不選擇屈服,在一步踏錯便會粉身碎骨的情境下,還是站在東漢和帝的陣營下。他對於利害關係看得透徹,不畏懼失敗與死亡,堅信東漢和帝是最後的贏家。在「正」的方面,司徒丁鴻堅守對皇帝的忠誠,不質疑皇帝的正統位置,就是因為有他存在,東漢的政權才能繼續延續下去。

  東漢和帝與司徒丁鴻作為這則歷史故事的正派方,各方面都符合了時位中正,而作為反派方的竇太后則都不符合時位中正。這些都與他們的作為與決斷有很大的關連:如果東漢和帝當初沒有聽從司徒丁鴻的建言,他就會失去打倒竇氏政權的一個好時機,最壞的結果可能是被竇氏掌權直到國家滅亡;如果司徒丁鴻當初倒戈於竇太后的陣營,沒有向東漢和帝進言,最後也許也會導致與前者同樣的結局;如果竇太后當初盡責的輔助僅有十歲的皇帝處理政事,不做出奪權的舉動,竇氏家族可能也會跟著竇太后一起享盡榮華富貴。若是將人物的決定做一個翻轉,不符合時位中正的角色會被淘汰,從此墮入深淵,符合時位中正的人物則會走上光明的道路。因此做每個決定之前都要仔細衡量其中的利害得失,或許做的下一個決定,就是個能扭轉人生的關鍵點。

 

此分析屬為個人所有,只用於學術交流,請勿直接轉載於公開場合


文章內文及圖片皆為痞客邦「天涯之外二三事」所擁有,版權者米羅爾

除了痞客邦之外的文章皆為盜文,未經允許請勿轉發 (尤其是雪花新聞)

本部落格網址:http://miracle1235.pixnet.net/blog

請大家盡量來「天涯之外二三事」觀看喔~感謝

arrow
arrow

    米羅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